新闻动态

【文汇报】不负嘱托,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回访记
发布时间:2023-12-04

2023年11月25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拍摄的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张江高科895孵化器成果展示区的查湃智能工业级水下机器人。 本报记者 邢千里 摄

上海交通大学张江公共仪器平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于一体。 本报记者 袁婧 摄


■本报记者 许琦敏 储舒婷 吴金娇

初冬的暖阳中,30年前曾是阡陌农田的张江科学城,今天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张闪亮名片。
     
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近十年来,上海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科创中心建设正从“建框架”迈向“强功能”。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听取科学城发展历程及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他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时隔五年,202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张江科学城,上海以一场科技创新成果展,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上海近10年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在场的科研人员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请总书记放心,相信上海有基础也有条件,按照党中央要求建设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闪亮创新名片
     
七大板块展现上海科创引领力
     
C919大型客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我国首台获准上市的国产质子治疗系统、世界首台2米PET-CT分子影像设备、通用人形机器人GR-1……
     
凝聚上海近十年科技创新成果,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共分为七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研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开放创新、美好生活,充分彰显上海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与担当。
     
在展厅现场,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的研发布局十分关注,“他特别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同时期待基础研究能够开辟一些新的领域,实现科学新发现”。
     
在基础研究展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向总书记介绍了自己在世界上率先发现的环形RNA。她是一位在基础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中青年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多种具有重要功能的新型长非编码RNA。面对总书记的亲切询问,她自豪地告诉总书记:“我今天介绍的所有科研发现,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回国十余年,陈玲玲感受到上海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营造适合原始创新成长的环境所做的努力,也为身处这个时代感到幸运。“总书记特别亲切、特别务实,他的讲话特别振奋人心。”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殷切期望,她倍感振奋,“作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我们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她说,总书记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担当,“我们要继续践行总书记的指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将基础研究做深做实,做出更多在世界上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努力成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领头羊。同时,通过我们的基础科研原创工作,推动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场,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卢策吾难掩内心的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的他,是一名80后海归,目前正带领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攻关通用机器人的“大脑”,并在前沿领域不懈探索。
     
“有很多像我一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深感党和国家对科研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卢策吾表示,我国高科技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已在世界上有目共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诸多领域,已有不少方向的工作和成果都进入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科研环境具备很强国际竞争力,支持青年人才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在创新黄金期充分发挥潜力。我将全力以赴,不负国家期待,不断突破自我勇攀高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化策源功能
     
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双向链接
     
小小展厅只是上海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放眼展厅之外,张江科学城已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正向着国际一流科学城逐梦前行。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近十年来,以张江为代表,上海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并通过高水平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双向链接,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纵览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从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到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柔性植入式脑机接口;从以上海光源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到一批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的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上海正在奋力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历史主动、积聚新动能、跑赢新赛道。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见到总书记,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的殷切期望。”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虞晶怡教授说,近年来,上科大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上“三结合”优势,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促进科教融合为切入点,探索打通课堂、实验室和产业界之间的边界,孵化出一家又一家高科技创业企业。迄今为止,学校专利许可转化合同金额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上科大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关切与嘱托”。
     
上科大是上海高校的缩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也是首次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他回忆说:“在交流中,总书记不仅充分肯定了上海科技创新在全国的龙头地位,还鼓舞勉励科研人员勇攀科学高峰,令人倍感温暖、备受振奋、倍增干劲。”
     
樊春海是上海首位70后院士,已连续十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长期从事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从核酸分子机器到DNA大数据存储,在学科交叉中不断寻求创新突破口。樊春海说,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体会到,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必须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瞄准原始创新和关键性技术的突破。
     
当下,他正带领一支涉及生物、计算机、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团队全力攻坚DNA信息存储技术,用生物方法解决大数据的存储难题,“传统硬盘的存储量不过几个TB,但1克DNA理论上可储存215PB的信息。”樊春海说,“面对世界一流技术,我们从遥不可及地仰望,到并驾齐驱参与竞争,这与几代中国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分不开。创新发展、科教报国是几代科研人的共同愿望。我和团队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高水平前沿科技竞争,发奋科研,成为研究领域的世界第一阵营。”
     
加快人才培养
     
激励年轻人勇闯创新“无人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这几天耳边一直萦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青年人才的培养,要让年轻人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共有15个研究所,涉及物质、信息、生命等基础研究与高科技领域,近年来上海分院推出一系列举措,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多方培育激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胡金波介绍,为提升青年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勇闯科研“无人区”,上海分院为35岁及以下青年科学家设立了“抢占制高点青年攀登计划”,每个项目提供300万元支持。同时,上海分院还每年自筹5000万元经费,为数百名优秀博士后、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和科研管理人才提供资助。“要在年轻人最需要被认可与支持的时候,给他们以信心。”他说,这种激励制度甚至延伸到硕士生、博士生队伍,就是要不断鼓励年轻人追求卓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樊春海尤其感到振奋的是,总书记谈到培养青年人才对于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樊春海坦言,教育与科研密不可分,他的感触尤其深,没有前沿科研支撑的教育难以培养出一流人才,同样,没有教育支持的科研也会缺乏后劲。他说,聆听总书记的讲话,他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除了科研,还要挖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志向,并成为学生坚定的支持者,鼓励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创新,“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有时候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
     
樊春海告诉记者,他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带出一流团队、创造一流学科,集聚培养更多的科研后起之秀、明日之星。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是世界看中国的最佳窗口之一。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的重要性。在上海科技创新展厅与科学家的交流中,他的话语再次引发科研人员的共鸣。
     
“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上海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高度。”胡金波说,今年以来,仅上海分院系统已有至少几百位国外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他提到,中国科学院已实施多年国际交流计划(PIFI),并持续优化资助模式提升实施效能,近期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研人员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举措,以高质量的人才交流带动高水平、有实效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