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揭秘!这个青年,用DNA“点亮”交大
发布时间:2024-11-06

当前,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交叉成为学科知识新的增长点和科学前沿

有人提出质疑:

交叉研究是不是就是学科的简单叠加?

是不是什么都来一点,却什么都学不会?

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交大人

听听他是如何看待交叉研究的

又是如何在交叉研究中融会贯通的......


本期人物

欧阳兆锋 上海交通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

欧阳兆锋,张江高等研究院入驻团队、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孙浩副教授课题组博士生,致力于通过电极—电解质界面调控构建高性能储能器件。

迄今以第一(含共一)作者在Nature Electronics, Advanced Materia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Science Bulleti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01/选择交叉研究的原因

Q1:选择做学科交叉研究的契机是什么?

A1:我的本科专业为纺织工程,硕士为材料工程,博士为材料与化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也对专业相关领域有了一定了解。在此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学科交叉可以提供更广阔的科研视野和更多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法。

Q2:如何看待学科交叉研究?

A2: 我认为学科交叉研究是指:研究人员借鉴和利用本学科、其他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框架来解决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产生新的思路和新奇的想法。当然,交叉学科的探索可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困惑,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不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才让科学研究变得兴趣盎然吗?


02/交叉研究如何开展

Q1:目前参与过哪些交叉研究?

A1: 我的博士课题聚焦于开发高性能无负极锂金属电池,这种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锂金属,具有低成本、生产便利、高能量密度等优势,但面临循环寿命差的瓶颈。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材料,可以作为人工界面层有效调控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均匀分布和传输过程,从而提升锂金属沉积-剥离过程的可逆性和动力学。通过借鉴基因转录过程的遗传信息载体——脱氧核糖核酸(DNA)丰富的可编程性,以及其高效的物质(核苷三磷酸,NTP)和能量(三磷酸腺苷,ATP)调控过程,我们首次提出面向无负极电池的“可编程”DNA界面修饰层,利用DNA含氮碱基对与锂离子的配位作用,显著改善“负极集流体—电解液”界面上锂离子的吸附、成核和沉积过程。

Q2: 开展交叉研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或步骤?

A2: 首先,需要明确交叉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确定交叉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其次,需要针对性地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点对点地来获取核心知识。确定可行性高的实验方案,并跟导师协商。第三,全身心投入实验,收集数据,并深入分析现象背后可能的机理。


03/交叉研究中接受的帮助

Q1:研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A1:随着研究的深入,涉及到DNA生物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这时我会就相关问题去广泛调研文献,尝试理解并解释现象。随后带着疑问和可能的解释去找导师孙浩老师讨论,并请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帮助确认,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逐步解决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非常感谢孙浩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包容以及课题组同学们的帮助。此外,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姚广保老师和王飞老师在DNA材料的组装和性质研究方面、李俊老师在电化学机理表征方面都曾给予我帮助。

Q2:跨学科导师或团队在学科交叉研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A2: 我认为跨学科导师及团队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能够促进我们在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提供多元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复杂问题。此外,导师的指导也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下引导研究方向,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交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Q3:学校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的哪些资源和条件让你从中受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A3: 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会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会议,例如“大师讲坛”,建立我们和学术大师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报告会,听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大师们做研究的“独门绝技”,而且不同的学科也可以给我的研究带来启发。

提到改进,我认为学校可以在不同学科间组织学生层面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激发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激情,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弘扬科学精神。


04/交叉研究的未来展望

Q1:如何看待学科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A1: 我认为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增加,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解决如环境能源等全球性挑战也需要多学科的视角和合作。一方面,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各学科的融合,使得跨学科的研究更为高效和可行。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有不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出现障碍,如何有效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合力也是一大挑战。我相信学科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开放和包容,也能高效快速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Q2:对有兴趣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生有哪些建议?

A2: 首先,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文献,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其次,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研究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解决复杂问题和挑战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科交叉研究激发了欧阳兆锋的好奇心,开拓了他的学术视野,培养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坚定了他未来从事科研的决心。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无尽的可能性和机遇,让我们能够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青年学子要敢于亮出青春靓丽的本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欧阳兆锋



姚佳均,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张江高等研究院,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