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Nature Chemistry发文 | 庄小东教授和物理系王世勇发表分子量子磁体最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2-11-09

10月24日,《自然化学》以“Quantum nanomagnets in on-surface metal-free porphyrin chains”为题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王世勇、张江高等研究院合成科学创新研究中心庄小东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合作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通过表面化学合成方法,在无金属卟啉分子链中,成功的构建了一系列的分子量子磁体,并观测到了集体的量子激发态和分数化末端态。

量子磁体具有SU(2)旋转对称性,由于显著的量子涨落现象,量子磁体会表现出集体的量子激发行为。尽管量子磁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众多,但单个量子磁体的实验研究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极大地阻碍了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传统的过渡金属磁体,自旋轨道耦合与晶体场劈裂效应引入了显著的磁各项异性能,打破了自旋的旋转对称性,因此量子涨落现象不明显。寻找高质量的量子自旋体系,一直是该方向亟待解决的一个科学难题。本研究利用表面合成和原子操作方法在无金属卟啉中构建复杂的、定制设计的分子纳米磁体,并将离域的 π 自由基引入芳香系统,观察并研究了观显着的单元内和单元间磁交换相互作用。

本研究中,首先在无金属的卟啉体系中,精准构筑了一维量子自旋链。通过超高分辨的扫描隧穿微分谱技术,确定性证实了其存在末端分数激发效应,和Haldane理论预测相符合(图1)。研究人员结合了三种不同的合成手段有效地实现分子量子磁体的构建,发展了一种高效制备低维磁性系统的新方法。如图2所示,首先在溶液中合成卟啉分子前驱体;然后利用表面化学合成,制备出不同长度的无磁性分子链;最后通过扫描探针原子操作的方法,精准可控地在其中构建出任意组合的量子自旋链(如图2a-b)。研究人员利用化学键分辨的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成像对探针操纵过程中分子化学结构进行了追踪,直观探测到分子量子磁体从无磁性转为S=1/2自旋链,以及S=1自旋链的过程(2c-e)。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穿谱技术和海森堡模型计算对构建的一系列分子量子磁体进行了深入的表征和分析。研究表明:分子量子磁体中每个卟啉单元内部存在两个非局域的自旋,且它们之间存在磁交换强度为20 meV的铁磁交换作用;相邻两个卟啉单元之间的自旋存在磁交换强度约为3 meV反铁磁交换作用。实验发现S=1/2反铁磁分子自旋链具有有限的激发能隙,符合海森堡反铁磁S=1/2模型。S=1反铁磁分子自旋链具有分数化的末端态,该发现与Haldane的预测相一致。

图1. 左:分子量子磁体化学结构,右:谱学观察到的末端分数自旋。

图2. 分子量子磁体的合成路径,扫描隧道显微镜展示的量子磁体制备情况,

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展示的量子自旋链构造情况。

该研究首次创立了基于原核细胞的新型人造细胞构建系统,不仅为构建复杂性更高的真核细胞仿生系统提供了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也为探讨生命起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灵感,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在无金属卟啉中构建分子量子纳米磁体的有效方法,最终能够在预定义的位置一个一个地排列耦合自旋。并通过扫描探针技术以及理论计算证明了构建的纳米磁体的量子磁性行为。其中所实现的策略为构建低维磁性系统,探索真实空间中的量子磁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论文原文详见: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2-01061-5



,,合成科学创新研究中心 合成化学平台